期刊封面
“双碳”两周年,海信智能交通这样为地球“减
地铁作为大众普遍选择的另一种交通出行方式,运营成本高一直是亟待解决的痛点难点,其中,人工和能耗占运营成本的70%以上,尤其人力成本占比近一半。据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每公里地铁需要运营人员50至70人,人力成本较高。打造绿色城轨、助力节能减排,海信以AI等新技术深入场景应用打造“智慧车站解决方案”,在保障地铁管理运行安全的基础上,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约2000万元。
长沙就是通过信号调优实现交通疏堵保畅、绿色低碳的典型案例。从2016年开始,海信因地制宜在长沙建设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目前三环内近1300个路口,每个路口都有海信智能信号机“站岗”,形成了一套长沙特色的信号调优模式。如今,长沙105条主干道行程时间和停车次数降低32.2%、68.9%,典型路段优化后碳排放量预计可减少约4.82%!
路口绿灯多一秒还是少一秒?看似是个简单的问题,但就为了把这“一秒”的问题琢磨透、抓得准,海信拿出“绣花的功夫”深耕城市管理,从信号控制和交通组织优化两方面入手搭建信号智能调优平台,依托物联感知通过人工智能和专家经验规则推荐控制策略,并结合精细化信号控制实现城市道路交通常态运行下的信号闭环智能优化,达到全域协同、缓堵提效、长效保持的效果。
车行缓、车速慢、通勤时间长,反过来又增加了碳排放量,车多、路堵、碳排放增加形成了恶性循环。数据显示,通勤高峰60%以上城市处于拥堵或缓行状态。这意味着,交通领域要达成“双碳”目标,就必须翻越车多、路堵这“两座大山”。
目前,海信着力帮助企业优化以地铁/BRT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定制公交为补充的多模式、一体化公共交通线网,保障线网可达性与便捷性。以城市客流OD为基础,由面到点识别并优化线网瓶颈,客流OD分析实测准确率达到95%以上,还能自动推荐客流走廊优化、接驳优化、大站快车等11类优化场景,优化调整低效线路。同时,海信还基于大数据预测客流时空规律和车辆周转时长,优化运力投放和排班,逐步解决高峰满载高、乘客体验差和平峰空载多、无效及低效里程严重等问题。通过优化驾驶员班型、压缩不合理站停时长等方式减少人车投入与低效里程,实现成本降低5%以上,助力节能减排。
一条地铁运营成本每年可节约2000万
除了人力成本,能耗也是个“大头”。数据显示:通风空调能耗在总电耗占比最高能达到50%。助力地铁降本增效,海信基于天气、预测客流、环境参数,可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冷负荷需求,并在满足乘客舒适度前提下,对风系统、水系统频率、开度等设备运行参数进行最优调节,风水联调,节能率可达到30%以上。以青岛会展中心站为例,2021年7月相比去年同期,综合节能率达到36%以上,每一天都比去年同期节省更多能耗,预计一条线一年节约电费约120万元。
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不仅是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升通行效率的必经之路,更有助于减少交通运输碳排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海信正当其时,凭借扎实的智能交通建设实践与领先的技术实力,海信从道路环境和出行方式等多维度入手,“智缓堵”“慧出行”两手抓、两手硬,为“双碳”目标的达成贡献科技力量、海信力量。
像“绣花”一样跟“每一秒”较真
基于车路协同的公交信号优先也是海信着力探索的重点领域之一。让高品质公交成为综合交通系统中的主角,海信基于车路协同的公交信号优先实现智慧公交与路口信号机无缝联动,通过路口优先、全局优化,提高车辆到站准点率,结合辅助安全驾驶,为乘客带来准点出行、公交优先的出行体验,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意愿,推动智慧交通与低碳交通的融合发展。数据显示,目前海信在长沙车联网先导区助力长沙智慧公交实现高峰准点率提升50%,高峰行程时间降低11.3%,平峰准点率提升76%,平峰行程时间降低12.9%,通勤时间降低37%!
9月22日是中国向全世界承诺提出“双碳”目标两周年的重要里程碑。作为智能交通领域龙头,海信网络科技以技术为依托、以低碳为方向,打造“聪明的路”、“绿色的车”,加快形成绿色低碳交通运输方式,让交通更加环保、出行更加低碳,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海信力量。
助力公交车实现成本降低5%以上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更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之一。海信智能交通锚定“双碳”目标,以技术为引擎、大胆探索、周密布局,积极落实“双碳”战略、融入“双碳”蓝图,为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持续助力、加速推进!
文章来源:《地球与环境》 网址: http://www.dqzzs.cn/zonghexinwen/2022/0923/2772.html
上一篇:木星将与地球进行59年来“最亲密接触”
下一篇:地球上最干净的地方已有微塑料污染